《人民网》:淮北矿业集团的绿色发展之变

日期:2023-08-28  作者:

安徽淮北,是一座“因煤而兴”的城。

这里曾像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:街道尘土飞扬,土地伤痕累累。

如今的淮北,街道整齐干净,城内绿地遍布。原先采煤形成的沉陷区,变成了绿金湖、南湖等众多湿地公园,过去污染严重的化工业,也通过更环保的生产方式达到环保、效益两不误。

淮北这座皖北小城的变迁,处处留下了淮北矿业集团的影子。

曾经,煤矿的建设者们,依靠着智慧和勇气,在淮北煤田上挥洒着青春和汗水,收获了一座又一座丰碑。而今,他们又通过坚持“依托煤炭、延伸煤炭、超越煤炭”发展战略,积极发展循环经济,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发展之路。

生态修复,完成从“煤”到“美”的蝶变

从小离家外出求学、创业的王力,趁周末带着孩子回了趟老家。

接上父母后,一家人驱车来到位于淮北市主城区旁的绿金中央公园,这座占地近4万亩的湿地,像一幅巨大的画作在王力眼前铺开,湖水碧波荡漾,植被枝繁叶茂,天地间一片绿意盎然。

逛完绿金湖,一家人再来到“百莲百荷”综合荷花基地,盛夏时节,这里的各色荷花或含苞待放,或迎风盛开、摇曳生姿。

淮北绿金湖。淮北市发改委供图

如果王力不说,很难想象,这些地方都曾是采煤沉陷区。

“小时候这些地方是荒地,现在都成了景点。家乡现在一天一个样,有时候很久不回家,突然回来,还真是会感觉既熟悉又陌生。”王力回家的次数不多,但每次回来,家乡都为他准备了“惊喜”。

在淮北矿业集团60多年的开发建设中,已累计为国家建设贡献了超过10亿吨原煤,在这期间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大量采煤沉陷区。这些几近荒芜、难以掩盖的“伤疤”,曾遍布淮北大地。

近年来,淮北矿业集团坚持“共担共治共享”,积极主动配合淮北市政府完成沉陷区治理以及湿地公园建设工作,其中绿金湖项目恢复土地2.45万亩,形成了总蓄水库达3680万立方米的城市中心水库,为100余种动物和近百种植物提供栖息地,成为皖北地区重要的候鸟中转站,并于2020年被自然资源部列入“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案例”;“百莲百荷”综合荷花基地项目在治理近1000亩采煤沉陷区的同时,多业态融合发展,多方位赋能矿山生态综合治理,开发文化观光旅游市场潜能,充分展现“农民富、产业旺、生态优”乡村振兴新面貌。

这些生态修复的案例数不胜数,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“网红”景点的同时,也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借鉴、可推广经验。

与此同时,“十四五”期间,淮北矿业集团进一步加大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耕地保护力度,计划投入不少于10亿元,对具备稳沉治理条件的2.6万亩沉陷土地纳入治理规划,签订矿山生态修复目标责任书,逐年分批实施。

淮北曾经的城市“伤疤”,逐渐不复存在,随处可见的生态“窗口”,正在取而代之。

升级改造,实现以“智”提“质”的演变

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杨柳煤矿位于淮北市濉溪县孙疃镇境内,于2011年底正式建成投产,是国家首批建设的78对智能化矿井之一。

淮北矿业集团杨柳煤矿生产控制中心。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

来到办公楼的控制中心,这里控制着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。

矿井生产调度员坐在电脑前,屏幕上显示着井下的各种信息,手边的电话则通报着井下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需求。

“老一辈煤矿人来参观的时候都说不可思议,以前一铲一锹挖煤,现在咋像变戏法,按个键就把煤采出来了。”杨柳煤矿经营副矿长侯保桦笑着说。

这其中的奥妙,是对各个生产环节的“智能化”改造。

通风、供电、排水、运输、抽采等系统固定岗位实现远程监控和无人值守;辅助运输智能监控与调度系统,对运输车辆状态、井下交通状况、物料运输信息进行精准调度;主运大巷、采掘工作面全部实现柴油机单轨吊机车辅助运输连续化作业“集装一站式”运输,实现了机运设备“无人化”。

5G信号全覆盖的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实现采煤设备远程集中控制,一个采煤作业面每班人数由数十人减至10人左右;推进5G+智能化采掘工作面、AI视频智能分析等装备应用,集中控制各类设备的“一键启停”;盾构机装备智能导向系统,可以实时显示盾构机相对于设计巷道中心线的偏差及其姿态,实现了采掘生产“少人化”。

同时,还通过信息系统“集成化”和灾害防控“联动化”等种种升级改造,把老一辈煤矿人“轻点按键把煤采”的梦想,照进了现实。

目前,杨柳煤矿通过两级数据共享融合与分析,建成了“运行一大脑、矿区一张网、数据一片云、资源一视图、生产一平台”的整体布局,形成覆盖安全生产、经营管理、组织党建及园区生活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煤矿综合生态圈。

演变的成果荣誉可鉴,杨柳煤矿先后荣获“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”“国家级绿色矿山”“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矿井”“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先进企业”等荣誉称号。

淮北矿业集团目前已累计建成智能化矿井7对,努力实现用人少、效率高、安全好,走出了一条传统企业不传统的发展新路。

科技创新,达到变“废”为“宝”的蜕变

如何把煤炭“吃干榨净”,是煤矿人一直以来的愿景。

在淮北市临涣镇的淮北矿业集团临涣焦化厂,一根管道将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煤气,输送到了隔壁新建成的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甲醇生产车间。

在这个淮北矿业集团全资子公司,焦化厂产生的“废料”,变成了生产甲醇的原料,可实现年产甲醇50万吨。

安徽碳鑫科技公司。淮北矿业集团供图

“原来这些‘废料’,都是经过处理后直接排放到大气中,既不够环保,又是一种浪费。”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张平介绍说。

不仅如此,以焦炉煤气综合利用项目所生产的甲醇为原料,公司还将投产一套乙醇生产设备,设计规模年产乙醇60万吨。

“依靠科技创新,以甲醇为基础,公司正在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。”张平说。

科技创新,是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基石。截至2023年7月,公司已申请受理专利56件,其中发明专利19件,实用新型专利37件,授权发明专利7件,实用新型专利26件。2023年科研项目立项8项,计划投入研发资金3696万元。

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,是淮北矿业集团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,抓好产业强链、延链、补链,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部分。

为充分发挥淮北矿区煤炭资源优势,发展清洁高效的新型煤化工产业,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,近年来,淮北矿业集团按照“谋划一批、储备一批、建设一批”的思路,抓投资、上项目,坚定不移地走高端化、多元化、低碳化发展路线。

目前,生物可降解新材料、三氯氢硅、碳酸二甲酯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,焦炉煤气分质深度利用、有机硅等项目即将开工,驰放气制备高纯氢项目已经试生产,碳酸酯、乙基胺等项目正在积极开展调研论证。

生态保护,不断创新,循环利用,就是淮北矿业集团的绿色发展之变。

“生态环境保护事关大局、影响全局。我们作为国有煤炭企业,将坚持牢固树立和践行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’的发展理念,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、压实环保责任、抓好环保工作,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。”淮北矿业集团党委副书记、总经理孙方说。

来源:《人民网》2023年8月25日 安徽频道